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白夜》中的女性悲剧开题报告

 2023-03-07 09:22:3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研究的背景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1973年,发表作品《一双袜子》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贾平凹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当贾平凹从《废都》的文化圈以及悲枪与自栽中挣扎出来面对市井俗世的城市之后,就有了《白夜》。《白夜》可以说是《废都》的延续。区别在于:《废都》中活跃的主要是一群“文化闲人”,而《白夜》中的夜郎、颜铭、南丁山、邹云等都属于现代城市中没有固定职业的“社会闲人”。主人公夜郎近乎一个无业游民,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从农村来西京闯荡,寻求自我发展,安妥自己漂泊的灵魂,但他的追寻和反抗最终归于失败。《白夜》的基本思想命意为追寻的悲哀(费秉勋语),这是作家对时代的独特感受。西京城里各种职业、各种身份、各种志趣的具体的个人,越是乘着世风而强烈追寻的人,所得的越是一个空虚。“追寻的悲哀”贯穿在差不多每一个人身上,成了一种时代氛围。可以看出,从《废都》到《白夜》,尽管人物形象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精英变成了普通市民,但作品的主题是一以贯之的,这就是充分揭示商品经济大潮中当代中国城市人的精神异化状况。当下对贾平凹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

1、对贾平凹小说创作心态的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踏入文坛以来,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产量之高和变化之大在当代文坛实属罕见,这些作品记录着当代中国丰富的社会变革信息和不同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以此为切入口,可以认识到当代文学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这一时期是对贾平凹创作研究的开始阶段。自新时期开始,当文学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的时候,追求“有自己声音的贾平凹,却以一个乡村青年天真而好奇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贾平凹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荷塘月下刚出水的一枝清新动人的荷花,因而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最早一篇研究贾平凹小说的评论是发表于1978年5月《文艺报》上的《生活之路:读贾平凹的短篇小说》。德高望重的老诗人邹获帆以诗人特有的敏锐,最早发现了这颗文坛奇葩的魅力。从贾平凹早期的近30篇小说里,他欣喜地呼吸到了一种新鲜、别样的空气。“都是有生活气的、生动的”,这是他在评论中对贾平凹笔下的语言、描写、人物作出的评价。当然他也诚恳地指出贾平凹这一时期的小说艺术表现过于单纯。这篇评论虽然还只是一种粗浅的印象介绍,也难免显露那个时代意识形态批评的痕迹,但诗人却以自己深刻的艺术理性,已开始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内核,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贾平凹创作的艺术内涵。此后,王愚、肖云儒的《生活美的追求--贾平凹创作漫评》与丁帆的《论贾平凹作品的描写艺术》相对更能代表这一时期的批评观念与水平。这两篇评论的行文思路基本上是追随邹获帆的,但对贾平凹早期创作艺术风格的探讨与开掘更为深入、细微和具体。王愚、肖云儒指出的贾平凹的特色在于着重表现生活美和普通人的心灵美,提炼诗的意境。这样评论是更明确、具体的。丁帆在文中则从艺术手法的具体视角分析阐释了贾平凹创作的诗美特质。此外,费炳勋、胡采、阎纲等人也纷纷著文,对贾平凹的才华与成绩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从而对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在其卷帙浩繁的小说创作中,抓住了“商州时期”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古炉》等几个重要的节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贾平凹的创作心态整体呈现出进取与探索、沉沦与真实、忧患与超越、反思与回归的发展轨迹。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了贾平凹创作心态变化背后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个人、文化、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梳理。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主要从时代突变下的多重精神焦虑和城乡之间精神家园的寻找两个角度入手,对贾平凹创作心态在当下的典型性进行了分析,使对贾平凹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最后通过这些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贾平凹不同时期小说的创作心态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新时期社会变迁的步调基本一致,蕴含了当代人的典型心态。贾平凹是一个有精神背负的作家,他主动承载起了当代人的精神负担,对当代人所处的精神境遇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多义的解读。通过对贾平凹小说创作心态的研究,可以为探询贾平凹小说作品背后复杂的精神世界打开一扇窗。

2、对贾平凹小说创作中艺术特征的研究

贾平凹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创作上都对中国文坛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从七十年代起,贾平凹就开始文学创作,直至今日他已创作了十几部长篇小说及多部短篇小说与散文作品。他的作品大多关注现实,关注农村生活,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了大量评论家和文学家的讨论与研究。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从文学角度出发,例如从贾平凹创作之路研究直至他作品中的乡土书写、人物形象,思维方式等;或者是从美学角度出发,研究单篇作品的意境、意象、人物等等。所以后面贾平凹创作研究已普遍采用文化学、美学等新的视角。侧重于美学风貌、主体人格、文化意蕴等层面研究在九十年代趋于成熟;整体把握与宏观研究也力图据有史家眼光和理论水准:出现了一批视角新颖、见解独到的优秀论文。对贾平凹创作内在美学风格与审美个性的观照与把握在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中渐趋普遍与深入。韩鲁华的《审美方式、观照、表达与叙述》以审美观照、表现方式、叙述方式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贾平凹创作的美学风格做了比较确切的剖析与评说。阎建斌的的《月亮符号、女神崇拜与文化代码》从本文中的月亮女神符号窥见了作家“创作个性与深层密码的泄露”。这是运用了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虽然不能说是很恰当,但其探索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李星的《东方和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由艺术思维切入,独辟蹊径。他认为,“感应式”的东方思维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贾平凹“这一个”。这篇评论作品高度肯定了作家的美学趋向,觉得他表现出了东方作家的大气魄、大志向。费炳勋的《生命审美化——对贾平凹人格气质的一种分析》与吴进的《贾平凹创作心态透析》则把作家文化心理、生命意识的形成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它们对创作的内在影响。二人都凭借自身敏锐的透视力,展现了作家心灵世界与文本世界神秘的鸿沟。有一点不同的是,费炳勋认为“生命审美化”是作家神秘人格的核心所在,吴进则强调“现实与超越、自卑与自傲交织的心态”是作家创作发展的原动力。“东方的味”“民族的味”是贾平凹在创作中一直寻求的,商州在他笔下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文化意念、民族心理的载体与符号。仔细考察之下发现贾平凹的美学思想一直贯穿于他的作品始终,美学理想和美学风格不断地在发展变化,并不断地趋于成熟。所以通过对贾平凹文本资料的考察,整体性的对他的小说创作中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与分析,进一步对中西方美学的理论思想有了深入的理解与认知。严雪迪文章《贾平凹小说中的美学思想研究》立足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结合贾平凹的出身环境、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陕西作家史诗情结等,从贾平凹的家国主题与忧患担当的现实主义的美学观念、生存环境与天人合一的美学理想、作品里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叙事方式与“返璞归真”的语言上的美学风格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探讨其美学思想的构成及表现。通过以上方面进而分析研究勾勒出贾平凹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轨迹,展现了其独有的美学风格与思想,从而达到丰富和深化贾平凹研究的目的。

3、对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生命层次的研究

20纪90年代后至今,贾平凹的创作探求由以前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开始转入生命本体层面。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新时期。推动创作研究走向纵深的三个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创作与研究自身规律性。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首先体现在几部研究专著上。孙见喜的《贾平凹之谜》以生动的小说笔法安排结构,趣味性、可读性、普及性很强。虽见地不多,但也为我们贾平凹神秘世界的突破口。他此后还写了《鬼才贾平凹》,洋洋洒洒上百万字,书写得传情,尽可能地贴近了传主的人生情感世界。孙见喜是贾平凹的乡党和垫友,他在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丰富、完备的史料性是该书最大的价值。何况,该书附录了作家工作年表、著作目录、资料索引与文献等,这给贾平凹创作研究提供了一条便捷道路。比较而言,费炳勋的《贾平凹论》学理性比传记性浓多了。此书是作者多年来追踪研究贾平凹的一个评论集,也是对贾平凹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虽然作者在理论资源与方法运作方面不注重求新求异,但论证扎实充分,剖析细致深入,具有厚重的学术品格。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力图通过研究《白夜》里的女性悲剧,揭示旧社会女性无法掌控自己命运,只能沦为时代牺牲品的悲剧命运。具体点说,本文尝试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批评方法,深入探析贾平凹小说《白夜》中女性悲剧的类型、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并进而发掘这些女性悲剧背后的贾平凹的女性观及其男权意识,以求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最后,结合作者的创作特色以及思想观念来分析和阐述作者男权意识的成因及其造成的影响,以期达到推进社会两性和谐、共同发展。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尝试探讨贾平凹小说《白夜》表现出的女性悲剧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将贾平凹置身于世界文学思潮的大舞台上,通过探讨贾平凹小说中女性悲剧的具体体现,然后根据这些女性悲剧书写分析作者的女性观以及作者的男权意识;最后再对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男权意识进行批判和清算。

第一部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二部分,贾平凹是新时期最有创作实绩、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有争议的中国大陆作家之一。80年代,贾平凹以惊人的高质高产、高扬的时代精神、独特的文学风格以及其它多方面的文学成就,给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读者和社会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进入90年代,《废都》的发表,给贾平凹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他在社会和读者心中的声望也一落千丈。此后,虽然他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不间断地推出了多部长篇,但由于各种原因,都不能挽回昔日的辉煌。《白夜》则是在贾平凹的创作题材从农村转到城市之后创作的一部较为成熟的作品。《白夜》中对目连戏的渲染和对测字算命的细节描写形成了文本的神秘性。作者在小说语言上的神秘性民俗化,以及对文本超验现实人物情节上的安排和结构上跨越时间的模糊性处理,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创作的叙事倾向。

第二部分,分析、研究《白夜》中女性悲剧的类型。结合作品具体情节故事,把这些女性悲剧根据其成因或者女性身份等,这些女性悲剧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逆势而争的阿婵:阿婵的悲剧体现在一个强大的父权社会中,同性恋是一种异端,阿婵的“反潮流”抵抗只能证明父权社会的制度规范是如何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的。2、美丑皆悲的颜铭:颜铭,由于天生的丑陋,从童年起,她就缺少父母的爱和朋友的关心。在她童年的记忆中,她受到轻视和排斥。这种成长的经历给颜铭年轻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而整容后的她和夜郎则因为孩子不像他们这么荒唐的理由而离婚从而造成了她爱情的悲剧。3、高雅孤独的虞白:虞白由于没有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赶不上时代的脚步,不敢大胆去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步一步向现实妥协,造成不能与夜郎在一起从而失去自己向往的那份爱情。4、自甘堕落的邹云:邹云放弃了能和她一起分享时间和痛苦的吴青朴,和已婚的宁洪祥在一起,用青春押注明天。她为宁洪祥堕胎,她天真地认为宁洪祥会为她离婚。最终由于宁洪祥的意外去世从而因妓女的身份锒铛入狱。

第三部分,分析、研究《白夜》中女性悲剧的特征。结合作品内容,探讨这些女性悲剧的特征。

第四部分,分析、研究《白夜》中女性悲剧的成因及意义。结合作品分析这些女性悲剧形成的具体原因,其中有女性个人主观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等。

第五部分,结语。结合贾平凹的创作观念、思想观念,分析这些女性悲剧背后折射出的贾平凹的陈腐女性观及其传统男权意识。最后,总结和强化全文观点,收束全文。

预期目标

在对贾平凹小说《白夜》以及相关研究资料加以分析探究的基础上,了解贾平凹小说中女性悲剧书写的意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探讨这些女性悲剧的成因、体现及其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女性观,并对之进行适当评价。在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写作过程中会尽量努力、认真。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研究方法:

1、范读文本法:大量阅读贾平凹的作品,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2、精读文本法:仔细阅读贾平凹小说,整理其中体现出的女性悲剧意义创作特征。

3、文献查阅法:通过阅读有关贾平凹创作特征方面的研究资料,整理出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资料。

步骤:

1、大量阅读贾平凹小说,做好记录和分析。

2、收集与论文需要有关的论文或著作资料,进行整理。

3、初步设定论文写作大致框架、思路,写作开题报告。

4、与指导老师一道明确论文写作框架、思路,开始论文初稿写作。

5、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4. 参考文献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1]石杰.烦恼即菩提:有意选择而无力解脱——读贾平凹长篇小说《白夜》[J].唐都学报,1996(1):79-82.[2]常彬.中国女性话语流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5]乔以钢,林丹娅.女性文学教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6]韩文霞.《白夜》中目连戏意旨探微[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4):50-52. [7]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8]杨胜刚.《白夜》经典性述评[J].柳州师专学报,1997(3).[9]费秉勋.追寻的悲哀——论《白夜》[J].小说评论,1995(3).[10]黄萍阁.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J].作家杂志,2013(4). [11]贾平凹.白夜[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2]贾平凹.腊月正月(后记)[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5.[13]费秉勋.白夜评点本[M].野莽主编.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14]贾平凹.白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5]梁璐.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世界——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西安:西北大学,2003.[16]种海峰.当代中国文化乡愁的历史生成与现实消弥[J].天府新论,2008(4):114-118.[17]贾平凹.天气就是天意——《带灯》后记[J].人民文学,2013(1):161-166.[18]肖云儒.贾平凹长篇系列中的《高老庄》[J].当代作家评论,1999(2):26-30.[19]雷达.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6):20-28.[20]肖云儒.《秦腔》:贾平凹的新变[J].小说评论,2005(4):76-79.[21]积青之.突围与尴尬——我的阅读视野中的贾平凹[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3(4):49-51.[22]唐先田.《废都》和“废都意识”的颓废影响[J].江淮论坛,2002(2):86-92.[23]张亚斌.文本《废都》与“废都文化”[J].商洛学院学报,2007(3):6-14.[24]费团结.延续与创造:《秦腔》叙事艺术论[J].理论与创作,2005(6):66-71.[25]李大鹏.忧患与无奈: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创作心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64-69.[26]张志忠.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J].当代作家评论,1999(5):50-57.[27]肖云儒.贾平凹长篇系列中的《高老庄》[J].当代作家评论,1999(2):26-30.

5. 工作计划

5.本课题的具体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序号 起讫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1.2022.11.15—2022.01.0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01.05—2022.03.0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3.2022.03.06—2022.03.20 完成开题报告4.2022.03.21—2022.03.25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5.2022.03.26—2022.04.25 完成论文初稿6.2022.04.26—2022.05.25 完成论文修改稿7.2022.05.26—2022.05.30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学生查重检测8.2022.06月初 老师评阅论文、学生准备答辩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陈娇华

2022年 3 月 27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