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刘慈欣是新生代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6年连续八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但是目前学界关于他的研究为数很少。经细致爬梳,学界对刘慈欣的研究集中于几个突出的方面。 (一)刘慈欣科幻作品创作特点的研究 关于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风格的研究,很多都是针对其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特点展开的。吴岩、方晓庆在《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认为,刘慈欣的小说在叙述特征、人物塑造、感情线索设置方面具有古典主义的特点,其作品中科学的诗意这种基本情调也与古典主义科幻的精神内核一致,而在强化叙事速度、强化父子关系、强化科技美感几个方面,他的小说革新了古典主义的各个侧面,形成不同于西方和苏联的中国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新美学特征。吴岩教授是北师大科幻文学专业的硕士导师,对科幻文学有着很深的研究,这篇文章全面地对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风格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其新古典主义的特点,后来被很多评论文章引用。王莹的硕士论文《中国科幻小说美学特征研究——以刘慈欣小说创作为例》循着“救亡”、“启蒙”等美学特征来回顾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研究当代中国科幻小说新古典风格的来源和价值,并以刘慈欣的作品为样本,分析了新古典风格中美学传统的具体体现及特征,最后尝试着总结中国科幻小说未来发展之路可资借鉴的经验。刘慈欣的作品营造了许多“经典的宏大史诗场景,饱含理想主义激情和民族热情,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索,刘慈欣浪漫主义的科幻风格得以定型。” (二)刘慈欣科幻小说文化精神研究 很多学者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展现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作为研究的重点。严锋认为刘慈欣的技术化倾向使其叙述静而从,其美学核心在于“零度”的科学与人文关怀叠加形成复调。刘慈欣的作品发扬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学注入整体性的思维和超越性的视野。屈菲对《三体》展开文本社会学分析,指出“刘慈欣通过汪洋恣肆的想象和深刻的社会历史互文性描绘,构建了理性与人性纠缠的话语意识呈现。这种纠缠根源于作者自身的习得与关切,也源于现实社会内在结构张力的投射与互文。”并认为刘慈欣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表现出敬意和保留,而隐藏其背后的是一种生活至上的意识形态。杨晨的硕士论文《冷酷与温情的纠缠——刘慈欣科幻小说矛盾性分析》从刘慈欣小说中的冷酷的科技主义与温情的人文关怀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刘慈欣冷与热的矛盾性最终体现为一种泛宇宙人文关怀。其中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和对全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使得它成为了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一座奇峰他小说中的人文忧思,既有世界视域和普遍意义,又不乏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独特立场和价值。高天认为刘慈欣用人文的形式诠释科学,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这对文学在科学技术的颠覆与重建中保持生命力具有借鉴意义。 (三)刘慈欣科幻作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刘慈欣的作品,无论是其人文思想的深度,还是其科学想象力的恢弘大气,都是同时代很多科幻文学作者所无法比拟的。借用一段对刘慈欣的评价: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兼具人文的思考与关怀,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而其作品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杜学文的《人文情怀与命运共同体》中论述了个体与群体,针对小说文本,提出了基于人之可能性的命运共同体。而他的另一篇作品《刘慈欣的宇宙、人类及其命运共同体》则从命运共同体的先验存在,以及人类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的角度来论述刘慈欣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邢达、曹立华的《在科幻世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提出了刘慈欣认为当前世界存在的主要危机是生态与战争危机,这是需要人类共同面对、解决的问题,而解决的方法就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刘慈欣充分理解并抓住了人类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世界各国人民对构建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企盼充分包孕在其作品之中,从而唤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共鸣。 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真正的刘慈欣研究,严格地说,仅在初期阶段,甚至尚未开始。总体来看,学界对刘慈欣的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然而也存在着明显的几个不足。 首先,刘慈欣科幻小说在文学史地位和价值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并对其表示肯定。 其次,刘慈欣因为《三体》三部曲的重大成就而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有很多学者及批评家注意到了刘慈欣的创作特色以及其对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但都只是停留在对“新古典主义”“宇宙诗学”等文本本身风格或内容的总体论述上,缺乏相应的对比研究,表现出以科幻论科幻的研究局限。这同时也使得前人降低了刘慈欣对于中国现代科幻文学发展的启示意义。 最后,对刘慈欣文学创作论和作品的研究构成了刘慈欣研究的主要方面,在一些刘慈欣研究的问题上,学界其实并无权威定论,且对之做系统总结的,多是青年硕士学者,这反映出刘慈欣进入研究视域之晚、可发掘处之多。学界对刘慈欣作品的解读,多着眼其获奖作品《三体》,对其贯穿所有作品的创作理念少有研究和发掘,这就为我们研究刘慈欣科幻作品的创作理念提供了契机。 刘慈欣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小说带来的科幻文学热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小说创作的特点需要及时总结、归纳、评价和阐述;中国当代缺乏科幻小说理论研究,相关学术研究不多,科幻作家的创作完全依靠自己的有限经验进行创作,模仿前人、重复自己、偏离科幻核心等现象比较多,影响了科幻小说的发展。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其科幻作品融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根据他的创作给其他科幻作家提供一定的理论成果,进行创作时能有所借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在西方国家也受到欢迎,使世界科幻小说创作界和批评界深入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内涵,需要通过研究为来提供思想和理论成果。鉴于此本文意在将重点围绕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从其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创作成因等角度展开论述,充分揭示其创作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创作思想。 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笔者发觉作者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象上确具有鲜明的特色,呈现出一种新的创作思想,富有启示性意义。对刘慈欣创作思想的论著,能够为研究其写作内涵提供启发,而已有的对刘慈欣创作观、文艺思想的讨论,也有助于笔者探求刘慈欣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思考。显然,研究其作品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有着足够的借鉴支撑,更能够弥补目前学界在此方面的缺失和空白,提供刘慈欣研究的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论文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论述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从外部内涵、叙事策略两方面入手,点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源流,并引出刘慈欣科幻式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从刘慈欣创作的外部影响,成长环境,文艺思想,力图分析刘慈欣人类命运共同体创作思想的成因。最后从审美、文学真实性两方面思考刘慈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作的启示性意义。 论文大致结构如下: 绪论: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 科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第二节 命运共同体的文本塑造 第二章 命运共同体科幻式书写 第一节外部危机下的解体与重构 第二节人类自我的反思与觉醒 第三节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第三章 创作思想之成因 第一节 阿瑟克拉克的影响 第二节 成长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文艺思想的驱动 第四章 命运共同体之于科幻的意义 第一节 审美陌生感的呈现 第二节 文学真实性的思考 结语 二、预期目标: ①论述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 ②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成因。 ③总结刘慈欣科幻小说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性意义。 |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①资料收集与整理。
②文献阅读与综述。
4. 参考文献
[1] 刘慈欣.三体Ⅱ黑暗森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 刘慈欣.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J].西安文学,2009(7):75-78. [3] 刘慈欣.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J].南方文坛,2010(6):31-33. [4] 刘慈欣.梦之海[M].四川:四川科技出版社,2016. ①2022-11-01——2022-11-15 讨论并确定选题 ②2022-11-16——2022-12-27 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③2022-12-28——2022-02-28 完成文献综述,确定思路及写作提纲5. 工作计划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