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股权激励作为稳定董事、高管和核心骨干的激励方式,以授予其股权或期权的形式使其与公司所有者共同分享收益,承担风险,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股权激励探索在我国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90年代出现首个股权激励计划。在2005年之前,我国股权激励发展缓慢,还只处于摸索试行阶段。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市场定价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公司价值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定价,对流通股进行相对公平的衡量。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股权激励相关政策性文件。证监会于2006年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及2008年相继出台的《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3号》共同构成股权激励的基本法规,为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提供了政策指导。此外,2006年国资委颁布的两个先后“试行办法”中关于国有控股公司境内和境外分别实施股权激励的特殊规定、2008年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2007)》中关于“股权激励”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以及2009年财政部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关于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等不同激励模式下个人所得税等税务问题的有关规定,还有2012年《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2014年《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法规不断规范。2016年7月15日证监会发布最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并同时宣布废止《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至3号以及2个监管问答,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日益完善,逐渐走向成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就使得现代化企业内部所有权、经营权在企业制度、改革、完善的过程中被逐渐分离开来,从而使得企业运营透明度在受托责任基础上不断被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升。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也出现人才流失、员工主人翁意识薄弱以及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利益分配不均匀所致。此外,相较于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激励上面起步较晚,因此,对股权激励缺乏丰富的经验。这也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困境而无法有效制定出应对策略已解决问题的原因之一。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在整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首先,公司股份回购的会计处理采用了创新的B-S模型进行会计处理,减少了账面成本,并且股份回购达到了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效果;其次股权激励的具体形式为限制性股票激励,配合动态业绩考核模式以及较长的解除限售期和逐年递增的获授比例,该计划起到了长期的激励作用为其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借鉴。在丰富股权激励相关研究的同时,也为我国监管部门的进一步监督提供了参考。具体研究框架如下:
摘要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历史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股份回购和股权激励的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形成客观评论。结合当前国内股权激励的相关实施经验,指出相关方向上的问题、缺陷及可改善之处,并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基础。
4. 参考文献
[1]陶宝山,龚雨.物流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以韵达股份为例[J].物流科技,2022,45(19):51-54. [2]余慧芳.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22. [3]史文皓.拓邦股份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20):132-13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2024.11.25-2024.12.13:根据老师指导意见和自己的爱好,确认选题; 2024.12.28-2024.01.30:搜集与工作满意度相关的文献,整理出文献综述; 2024.02.01-2024.02.10:参考相关文献,完成论文大纲的攥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