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马链球菌类马亚种、Lancefield分群中D、E、L群链球菌以及猪链球菌引起的猪的疫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脓肿、脑膜炎、关节炎以及败血症等症状[1]。其中,猪链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起猪链球菌病最主要的病原,该菌引起猪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等疫病。猪链球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季因为气候湿润多雨,以及气候变化较大的3月份和10月份为多发季节。大小猪均易感染,多以3-12周龄的猪多发。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同时时链球菌病是人畜共患病,因此进行链球菌病的研究对于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2]。在1998-1999年夏季,在江苏省部分地区,2型猪链球菌病在猪群中大面积暴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50%左右,相关从业人员也有严重感染[3]。
关于猪链球菌的研究现在已经非常丰富,比如其分型,毒力因子,耐药性等。赵华梅等对于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进行分析,主要有荚膜多糖(CPS),溶菌酶释放蛋白(MRP),胞外因子(EF),溶血素,黏附素,谷氨酸脱氢酶(GDH),以及纤连蛋白结合蛋白等[4]。郝春燕对于西安市周至县分离的猪链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发现分离菌株对头孢噻肟、复达欣、利福平、多黏菌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氟哌酸、环丙沙星有明显耐药性[5]。 刘静等人对黑龙江某猪场分离的猪链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发现该猪场猪链球菌对于阿莫西林、青霉素G、头孢噻呋的敏感性最高,而对于红霉素、头孢西林等100 %耐药[6]。朱子洁建立了多重PCR的方法来鉴定猪链球菌,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7]。国外也有许多对猪链球菌耐药性的分析。在韩国,Han等对从猪体内分离到的55株猪链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其结果表明,在7种抗生素中,大多数菌株对头孢噻呋、青霉素和阿莫西林较敏感,对氨苄西林介于敏感和耐药之间,但对壮观霉素、四环素和庆大霉素呈现出明显的耐药现象[8]。在西班牙,Martel 等[9]检测了分离自病猪的151株猪链球菌的耐药性。实验表明,大多数猪链球菌对磺胺类药物、林可霉素、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且出现大量的多重耐药菌株,少数菌株对不少于6种的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中磺胺类、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和林可胺类为最常见的多重耐药的药物。Martinez 等[10]的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自法国的猪链球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对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及林可胺类抗生素耐药性严重,部分菌株对链霉素和卡那霉素呈现高水平耐药。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地方分离出来的菌株的耐药性并不相同,可能是因为猪链球菌分型较多,且不同型之间致病性不同,此外各地区用药习惯不一样,因此测出来的耐药率并不完全相同,这也为我们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当我们在当地分离出猪链球菌时,需要进行药敏试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内容:
本实验从江苏宿迁、徐州等地区的猪场进行采样,健康猪采鼻拭子,对病猪进行剖检取组织样。通过划线接种,革兰染色,生化实验,PCR鉴定等分离出猪链球菌,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测出不同抗菌药物对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析细菌的耐药现状。
拟解决关键问题: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本实验所采的菌株来自于江苏省宿迁、徐州等地的猪场。主要的步骤包括:
一、样品采集
4. 研究创新点
由于各地区猪链球菌流行情况,用药情况,耐药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为猪场提供参考用药时,不能仅依赖文献进行选择。本实验从当地猪场进行采样,临床分离出菌株,进行药敏实验,选择合适的药物,为猪链球菌病的防治用药提供参考。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6.10.18 第一次采样
2016.10.19-2016.10.23 样品的扩增以及第一次平板纯化
2016.10.24-2016.10.30 第一次纯化菌株进行染色,PCR,以及生化鉴定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研究开题报告
- 真菌株系A的死细胞对印染色素活性蓝19(Remazol Brilliant Blue R)的脱色研究开题报告
-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rn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复合体产酶动力学研究开题报告
- 不同纳米氧化铁对植物幼苗的生理生化影响开题报告
- 利用CRIS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抗病毒蛋白PKR基因敲除细胞系开题报告
- 利用大鼠胰岛β细胞瘤细胞系建立体外糖尿病细胞模型开题报告
- 可得然胶对细菌诱导碳酸钙技术固结砂柱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 运用微核技术评估常见超加工食品的安全性开题报告
- 农药和环境激素联合对蚕豆根尖微核的诱导研究开题报告
- 几种常见环境污染物致突变性研究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