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源肠道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开题报告

 2023-02-19 20:33:2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沙门氏菌是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的无芽胞,无荚膜,多数具有菌毛的革兰氏阴性直杆菌,既可感染动物,也可感染人,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从动物饲料、初级生产到食物,沙门氏菌可在整个食物链蔓延,常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是食品安全中重点关注的对象。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沙门氏菌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常表现为动物的败血症、胃肠炎,人类的食物中毒。在我国,每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约占40%[1],其感染源大多为动物源性食品,如蛋、肉、禽和奶,其中畜禽肉类是主要传染源[2]。中国作为最大的鸭肉生产国,消费量逐年增加。根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从2010年到2017年,平均每年售出279万吨鸭肉,占世界总产量的66.0%[3]。在家禽养殖过程中,雏鸭或免疫力低下的成年鸭较易感染沙门氏菌,染病后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腹泻、眼结膜炎等[4],发病迅速,传染性高,常造成大规模死亡。沙门氏菌病的爆发,不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公共卫生。

在治疗沙门氏菌病和清除沙门氏菌时,生物被膜(Biofilm,BF)是一个重要的攻克对象。生物被膜是由一个动态的微生物群落里的细菌细胞嵌入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基质中,并粘附在惰性或活性表面,形成的独特的三维结构[5],是细菌的适应环境的一种机制。相对于浮游状态的细菌,包裹于生物被膜内的细菌对环境压力以及消毒剂,物理因素和化学药品的作用更具抵抗力,并且增强了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6]。现有的传统的针对细菌的药物只能对浮游状态的细菌细胞起作用,而对生物被膜内的细菌却鞭长莫及。生物被膜的形成通常为这几个步骤:细菌细胞在表面上初粘附;通过EPS产生不可逆粘附;生物被膜的早期形成;生物被膜成熟;从生物膜基质中分散细菌细胞[7]。沙门氏菌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生物被膜[8],因此沙门氏菌在畜禽体内很难被清除,甚至使动物终生带菌,造成持续感染和反复感染。生物被膜的形成是与沙门氏菌感染持久性相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食品污染的持久来源[9]。调节生物被膜形成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细胞表面的疏水性和附着物、EPS、细胞间的交流[10]。影响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如纤维素、荚膜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鞭毛等,在不同环境中生物被膜形成的结构决定性因素也存在差异[11]。深入研究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如何抑制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研发可穿透生物被膜的药物,对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尤为重要。

本课题从鸭养殖场采集的病料中分离细菌,选择、纯化后,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鉴定,得到肠炎沙门氏菌;通过小鼠动物实验测定该分离株的LD50,分析其致病性;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用微量板定量检测法检测并分析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后续相关的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从病鸭中采集分离肠炎沙门氏菌,了解该菌株的致病性、耐药性,确定该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 病原菌分离、纯化、鉴定

从鸭场的病鸭中采集病料,通过麦康凯培养基选择、革兰氏染色镜检、LB培养基增菌,得到可疑病原菌的纯培养物,扩增其16S rRNA基因片段,测序鉴定后得到纯化的肠炎沙门氏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菌株直接来源于养殖场的病鸭,其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的未知性,需要自行探索;分析该病原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旨在以生物被膜为突破口,探索治疗疾病和根除该病原菌的新对策。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时间

研究内容

2020.3.1-2020.3.15

病原菌分离、纯化、鉴定

2020.3.15-2020.4.15

检测病原菌的致病性、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2020.4.15-2020.5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