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肌内脂肪含量是一个中等遗传力性状,理论上讲,常规表型选择方法对这类性状的选育提高具有较好的效果。
然而,由于肌内脂肪含量必须在屠宰后才能够准确确定,因此无法在活体进行直接测定。
国内外学者对肌内脂肪含量活体间接测定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主要原理是以超声波测定背膘厚,通过经验回归公式加以预测。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通过测序鉴定候选基因调控区域的突变位点,分析突变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并分析突变位点对功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揭示突变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调控机理。
通过测序分析,研究肌内脂肪含量极端差异群体之间,候选功能基因调控区域的序列差异,鉴定在高低组之间分布存在差异的突变位点。
在大群体中统计分析突变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筛选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突变位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脂肪测定、DNA提取、PCR扩增技术路线:1.猪背最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2.基因组DNA提取3.制备高低肌内脂肪组DNA池4.引物设计及FABP2启动子区扩增5.采用 PCR-SSCP技术进行启动子区突变位点的基因分型分析6.关联分析不同基因型对应的组间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实验方案:本研究首先通过对162头洋三元商品猪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筛选出肌内脂肪高组和低组各15个样本,然后将每个样本的DNA模板按照其浓度添加相同的物质量混成高肌内脂肪组DNA池和低肌内脂肪组DNA池。
用DNA池做模板,设计引物扩增FABP2启动子区筛选SNP位点。
最后采用PCR-SSCP技术对发现的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关联分析不同基因型对应的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
4. 研究创新点
本设计的着重点在于分析候选功能基因调控区域的突变,这些候选基因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中均已被证明与脂肪代谢相关,因此其调控区域的突变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可能性较高,通过这种设计思路,能够比较高效地寻找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
随着猪 IMF 主基因和候选基因的不断发现,为我们更进一步认识 IMF 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加快我国猪肉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途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2013.10~2013.11实验准备阶段:查阅文献;2013.11-2014.1预实验阶段;2014.2~2014.4试验阶段: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2014.4~2014.5数据整理分析,毕业论文撰写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