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课题意义:在水生动物上,已有的报道多集中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研究上,通常以鱼粉组为对照组,通过设置不同梯度得到一个推荐替代比例[1-2]。目前少见利用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对鱼类生长性能和肠道组织结构影响的比较。因此,本试验拟探讨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对发酵豆粕在水产动物配合饲料中应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概况:豆粕是大豆经浸提脱油后的碎片状或粗粉状副产品,其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组成相对合理、平衡,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性蛋白源。但豆粕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大豆凝集素、脲酶、低聚糖、脂肪氧化酶及致甲状腺肿素等抗营养因子,这些抗营养因子阻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Teng等[3]研究证实,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会导致大西洋鲑和虹鳟生长性能下降,肠黏膜发生病理变化。马文强等[4]研究证实,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能有效消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抗原物质,降低大、中分子蛋白水平,提高小分子蛋白含量及氨基酸总量,大大改善了豆粕的营养价值。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影响饲喂效果的情况下,发酵豆粕能部分代替饲料配方中豆粕、进口优质鱼粉及乳清粉,显著降低饲料生产成本[5-7]。
3.应用前景:(1)在水产养殖中,一方面,发酵豆粕适量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可以显著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从而提高植物蛋白原的利用率,节约饲料成本。冷向军等[8]在研究发酵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的试验中发现,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水平为20%时,虾的生长性能可以和高鱼粉对照组有相同的效果。另一方面,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可以改善水产动物的肠道组织结构,提升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李云兰等[9]研究发现,发酵豆粕替代50% 的豆粕后,肠长指数和中肠皱襞高度无显著变化,但替代100% 的豆粕后后肠皱襞高度显著升高,从而减少普通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对鲤鱼肠道结构的损伤,有利于维持肠道功能的正常。(2)在畜禽生产中,单达聪等研究表明,利用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饲喂断奶仔猪可提高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腹泻率[10]。杜继忠等研究发现,用发酵豆粕替代一半豆粕,不但肉鸡生长速度快,日增重提高 11.2%,而且饲料报酬高,降低料肉比 10.6%。因此在肉鸡价格好的情况下,使用部分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其综合经济效益还是可观的。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目标:本课题拟在利用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对团头鲂进行养殖实验,以期获得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后的相关生长数据及肠道功能的数据,研究发酵豆粕对团头鲂的生长和肠道功能有何影响。
2.内容:试验鱼种由团头鲂幼鱼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试验场提供。试验选择体质健壮,规格和重量基本一致的团头鲂鱼种,初始体重约为5g,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放入15个可控温循环流水圆形蓄养桶(φ820mm、高700mm)内进行养殖,分别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个组配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量分别为0,25%,50%,75%,100%(分别标记为D1、D2、D3、D4、D5 )。
3.关键问题: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①制定配方:
表1
组别 成分 | D1 | D2 | D3 | D4 | D5 |
鱼粉 | 480 | 480 | 480 | 480 | 480 |
豆粕 | 1600 | 1200 | 800 | 400 | 0 |
棉粕 | 800 | 600 | 400 | 200 | 0 |
菜粕 | 1600 | 1200 | 800 | 400 | 0 |
发酵豆粕 | 0 | 1000 | 2000 | 2980 | 3960 |
小麦粉 | 1440 | 1640 | 1763.2 | 1600 | 1440 |
米糠 | 1042.4 | 802.4 | 648.8 | 837.6 | 1023.2 |
豆油 | 272 | 288.8 | 300.8 | 291.2 | 281.6 |
大豆磷脂 | 160 | 160 | 160 | 160 | 160 |
氯化胆碱 | 8 | 8 | 8 | 8 | 8 |
VC | 4 | 4 | 4 | 4 | 4 |
预混料 | 160 | 160 | 160 | 160 | 160 |
磷酸二氢钙 | 312 | 340.8 | 366.4 | 375.2 | 384.8 |
Lys | 53.6 | 47.2 | 40 | 34.4 | 28.8 |
Met | 28 | 28.8 | 28.8 | 29.6 | 29.6 |
氧化钇 | 40 | 40 | 40 | 40 | 40 |
合计(g) | 8000 | 8000 | 8000 | 8000 | 8000 |
②饲养管理:团头鲂在养殖桶驯化21d后正式开始投喂试验日粮。每天投喂3次,在早上7:00~8:00投喂适量,中午11:00-12:00、下午15:00-16:00各再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2%~4%,并根据摄食和生长情况作适当调整,以每次投饲后无残饵为宜。饲养期间水温27.5℃左右。减少人为干扰,保持安静,防止额外应激,每日观察鱼摄食及死亡情况, 发现死鱼及时捞出称重记数,并检查死亡原因。正式养殖90d后结束,量取鱼体长、称重和采样等。
③采样与处理:饲养试验结束后,禁食24h,每桶随机选取3尾,每组9尾团头鲂,用一次性医用注射器从尾静脉采血。每尾鱼的血液分为两份,其中一份置于抗凝管中制备全血,供血细胞测定;将另一份血液于4℃条件下10000r /min 离心5min 制备血清,-20℃冻存备用。采血后称重和量体长,立即剖开腹部,剥离出内脏和肝胰脏并称重,同时采取新鲜背肌。
④测定指标与方法
生长与形体指标:
分别按下式计算增重率(Weight gain, WG)、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饵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ios,FCR)、肝体比(Hepatosomatic index,HSI)、脏体比(Viscerosomatic index,VSI)、肥满度(Conditionfactor,CF) :
增重率(WG,%)=100(Wt-W0)/ W0
特定生长率(SGR,% /d) = 100 (Ln Wt-Ln W0) /t
饵料系数( FCR) = FI /( Wt- W0)
肝体比( HSI,%) = 100 Wh /Wb
内脏比( VSI,%) = 100 Wv /Wb
肥满度( CF,%) = 100 Wb /L3
式中:W0为鱼初体均重;Wt为鱼末体均重;t为饲喂天数;FI每尾鱼平均摄食饲料总量(风干样重);Wh为每尾鱼末肝脏重;Wv为每尾鱼末内脏重;Wb为每尾鱼末体重;L为每尾鱼末体长。
⑤血液常规参数的测定
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和血栓细胞(PLT)等在深圳迈瑞BC-53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上测定,试剂盒均购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⑥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P)、血糖(Glu)、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等在深圳迈瑞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均购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⑦全鱼的体成分测定
2.技术路线:
制定配方→准备原料→制作饲料→筛选幼鱼→养殖管理→解剖采样→样品保存→样品分析→获得数据→数据分析→结果整理。
3.实验方案
本实验选择体质健壮,规格和重量基本一致的团头鲂鱼种,初始体重约为5g,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放入15个可控温循环流水圆形蓄养桶(φ820mm、高700mm)内进行养殖,并设置对照组及试验组,每个组配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量分别为0,25%,50%,75%,100%(分别标记为D1、D2、D3、D4、D5 ),通过发酵豆粕和豆粕的进行平行实验来研究两者间对团头鲂的生长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4.可行性分析:首先,目前在理论上尚无类似研究,因此本次实验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从研究方案讲,我们实验室长期从事团头鲂营养学方面的研究,技术成熟可行;再者,参与研究的导师为团头鲂肠道功能研究方面的专家,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知识;最后,本人对于对于团头鲂营养方面的研究比较感兴趣,曾参与过相关的研究实验,也阅读过许多关于团头鲂营养方面的文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写过关于团头鲂肠道功能研究进展的文献。
4. 研究创新点
创新:发酵豆粕替代豆粕有利于改善肠道健康,目前在团头鲂尚无此类的研究。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研究计划:
表2
日期 | 主题 | 备注 |
2016/7 | 选择导师 | 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联系相关的导师 |
2016/8 | 确认课题 | 请教导师关于课题方面的问题以初步确认具体研究方向和实验方案 |
2016/8-11 | 实施方案 | 进行饲料制备、养殖实验和样品采集 |
2017/2 | 数据分析 | 进行各项指标参数的测定 |
2017/3 | 数据整理 | 整理前面与工作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并查阅文献了解关于团头鲂肠道功能方面的研究背景和进展,总结当前的研究情况 |
2017/3-5 | 拟写论文 | 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查阅文献,总结出实验结果,撰写论文 |
2.预期进展:后期通过把样品分析得出的数据进行整理比较,找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或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以确认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对团头鲂的生长和肠道功能有何影响。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