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精密仪器和设备在生产和科研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这些设备往往对振动环境非常敏感,微小的振动都可能影响其正常工作甚至造成损坏。
传统的被动隔振系统在低频隔振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隔振需求。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负刚度隔振技术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负刚度隔振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负刚度机构设计、性能分析、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将针对可调负刚度隔振装置的设计、分析和实验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要内容
1.可调负刚度隔振装置的设计:设计一种新型可调负刚度隔振装置,分析不同负刚度机构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机构类型,并确定装置的结构参数。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理论分析阶段:-研究不同类型负刚度机构的工作原理和力学特性,分析其优缺点,选择合适的负刚度机构类型,并设计可调机制。
-建立可调负刚度隔振装置的数学模型,推导其运动方程和传递函数,分析其隔振机理和关键参数对隔振性能的影响。
2.数值模拟阶段:-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所设计的可调负刚度隔振装置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其在不同激励下的隔振性能,例如:正弦激励、随机激励等。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一种新型可调负刚度隔振装置:-结合具体应用需求,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性能优异的可调负刚度隔振装置。
-探索新的负刚度机构设计方案或改进现有机构,使其能够实现负刚度大小的连续可调。
2.建立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深入分析:-考虑可调负刚度隔振装置的非线性特性,建立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准确描述其运动规律。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孙伟,唐光武,张强,等. 基于负刚度的非线性隔振研究进展[J]. 机械工程学报, 2020, 56(12): 1-19.
2. 葛航, 陈立群, 陈花玲. 负刚度机构及其在隔振领域的研究进展[J]. 振动与冲击, 2018, 37(16): 13-24.
3. 贾宝玉, 谢俊, 张策. 基于负刚度的准静态隔振系统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9, 38(4): 15-2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