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6 08:42:3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这种不均衡既体现在高校和在校学生的数量指标上,也体现在高等教育生均投资等指标上,还体现在高等教育终端产品一一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近些年,中国中西部大学毕业生离校以后向东部地区就业迁移、向一线城市就业迁移的现象十分明显。同时,高等教育尚不能准确地匹配市场需求。由于我国全面开展高等教育的时间比较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完善,所以现阶段高等教育还无法准确匹配市场需求来为市场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达不到能够快速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理想状态。因此,有必要了解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和趋势,分析影响因素,来更好的改进大学生就业质量,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阐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回顾相关内容的研究动态,开展文献综述,提出研究视角、方法、目标及技术路径,给出本研究的难点、创新及不足。

2、利用样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就业去向和影响因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优先选择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就全国范围而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流向失衡现象非常明显,无论是对在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意向的调查,还是对各地区实际吸纳大学生的数量

统计,都显示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流向严重的失衡现象。同时,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

刘锦雯(2005)指出,有关部门公布的2004年大学生求职趋向报告显示,在参加调查的14885名大学生中,青睐上海的有5732人,占38.51%,钟情北京的有3218人,占21.62%,仅京沪两地就吸引了六成的大学生的眼光,造成所谓的“城市——京沪马太效应”。敖荣军(2007)实证研究指出越来越多年轻、而又接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持续集中。钟秋明等人(2007)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了湖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分析结果显示,从湖南接受毕业生数与该省在湖南就读学生的比例均超.过百分之百的只有六个省市(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天津),而这六个省市(或其省会城市)在这三年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均位列前十位。与此相比的是,湖南省辖区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西藏、宁夏、新疆、甘肃、青海、陕西等西部十二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总和占出生就业人数的比例仅为11.8%,表明高校毕业生流动仍然存在“孔雀东南飞”现象。李华(2008) 对西安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区域的研究表明,西安高校我毕业生普遍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调查显示,愿意考虑留在本省的只有25%,最愿意流向的地区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分别占40%和5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12.09.21-2012.12.05 检索阅读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写读书笔记,交指导教师审阅;同时根据文献阅读和研究,准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翻译外文文献;

2、2012.12.12-2012.12.1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陈莉,周娟.大学生就业区域差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1):94-97.

[2]韦师.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我国就业发展趋势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04):109-111.

[3]刘薇薇.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7):35-36.

[4]云绍辉.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3):43-47.

[5]裴菁.上海市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实证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01):90-95.

[6]赵倩倩,魏凤.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意向流向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0):96-97.

[7]彭邓华. 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8]张樨樨. 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9]刘志红. 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才回流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

[10]彭凯.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智库时代,2019(35):94 98.

[11]李纳米. “逃避式考研”?醒醒吧![N]. 中国科学报,2019-08-12(008).

[12]王锦鹏.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J].农家参谋,2019(15):243.

[13]刘鄢立.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验证[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15(04):54-58.

[14]陈娜娜.探究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如何提高就业竞争能力[J].知识经济,2019(24):134-135.

[15]马永霞,郭梅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发展与改进[J].北京教育(高教),2019(Z1):96-99.

[16]柳文花.关于2018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J].西部皮革,2019,41(06):138-139.

[17]庄晨薇,黄佑柯,张茂林.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与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2):113-115.

[18]姜星海,刘春霞.我国大学生就业意向研究综述[J].北京教育(高教),2019(02):30-32.

[19]陈萌,谭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29):125-126 129.

[20]石冬喜.基于模糊理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13):191-193.

[21]秦志华. 某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项目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8.

[23] 吕洁.高校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9-82.

[24]徐体高,胡效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3-64.

[25]刘彦华,杜卉,朱丽娜.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6(03):89-91.

[26]陈思. 湖北籍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状况分析[D].长江大学,2017.

[27]吕洁.高校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9-8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