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路径: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开题报告

 2023-02-25 12:13:5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把处理好这一矛盾作为今后一切工作的重心,全力提升整体民生水平。“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民生建设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要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必须加强针对弱势群体的、托底性的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建设,以建立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是开启新征程、探索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路径的前提。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低收入人口的规模依然庞大,共同富裕的一项关键任务在于如何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减贫步伐就此停止,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是我国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即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口,由国家给予一定的现金资助,以保证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一项社会政策,因而该制度具有社会救济的功能,对补齐民生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与社会保险需要缴纳足额的保险税费才可以得到保险不一样,社会救助不需要被救助者在经费上事先承担任何预付责任,只要公民由于各种原因收入低于规定的标准而影响基本生活,就可以得到政府的救助,政府完全是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和支付者,因而该制度更是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的措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以往学者对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侧重于定性研究,而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量化分析,为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加客观的研究方法。此外,相比于已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领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具备较强的综合性,便于从宏观上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领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文通过知识图谱较为直观地展示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热点、趋势等问题,一方面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牢牢把握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领域一些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把握该领域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该政策更好地适应当下国情,以及制度本身的完善;另一方面这也为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首先,关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制方面。我国分别于1997年和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城市居民低保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并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为充分保障城乡贫困人群的生存权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我国低保制度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低保制度的城乡分割、城乡差距过大、地区差异明显等“碎片化”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保障的公平性、适应性与持续性,不容小觑。而这种问题也严重阻碍了我国推进地区、城乡之间协同发展,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伍林生(2008)认为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建设必须坚持满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需要的原则、城乡平等的原则和量力而行的原则,要做到城乡低保认识上的统一、城乡低保资金筹集的统一、城乡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的统一和城乡低保管理制度的统一。同时,杨立雄(2011)给出建议,为了解决地区间标准差异过大的问题,应该统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计算方法,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管理层次。张熠凡、张艳慈(2020)提出必须通过制定科学保障标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科学界定保障对象,加强保障对象的动态监管;加大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探索多元资金筹集机制;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低保”配套措施的衔接等途径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

其次,关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的制定和保障水平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也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贫困群体的现实生活需要。王有捐(2006)通过2004年国家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的大样本数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35个大中小城市的低保政策执行情况和保障水平进行评估,发现实际救助人数、保障标准远低于政策目标。姚建平(2012)在测算城市低保标准的消费支出替代率基础上,得出中国城镇的低保标准水平仍偏低,还需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为了规范地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实现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王素芬,董国礼(2019)建议政府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要精心组织、科学测算,综合运用消费支出比例法、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和恩格尔系数法,在考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财政的支付能力的基础上,参照价格主管部门公布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监测数据,结合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统计数据,科学测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条件成熟的地方,探索建立应对物价上涨的临时价格补贴机制。也可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统一的区域城乡低保标准,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的差距。

此外,关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它社会政策衔接协调方面。杨良初(2018)明确指出我国低保政策存在着与就业政策、扶贫政策缺乏配套和协调,政策调控效果不佳的问题。低保政策主要对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给予低保补助,但对低保家庭陷入困境的原因不做深究,政策缺乏针对性。只有低保政策与就业政策、医疗救助、扶贫政策等协同发力,才能让低保家庭早日摆脱贫困,摘掉低保户的帽子。因此他提出解决办法,要健全低保户创业与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政策。低保户劳动力就业优先,县乡政府组织低保户免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所需就业培训支出从再就业资金中安排;对于从事创业的低保户。在启动资金上地方政府优先安排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创业3—5年应给予最低一级增值税优惠,并免除个体经营所得税,调动低保户就业与创业积极性,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的两项重要内容,低保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往往满足的是人们最低生活的需要,因而其需要与扶贫开发政策良好衔接才在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协调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坚持依法行政、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差额发给低保金。对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按规定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并针对不同致贫原因予以精准帮扶。对返贫的家庭,按规定程序审核后,相应纳入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开发政策覆盖范围。对不在建档立卡范围内的农村低保家庭、特困人员,各地统筹使用相关扶贫开发政策。贫困人口参加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对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支付后个人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符合条件的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农村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重点救助对象,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救助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严格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首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该方法可以有效收集信息,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便于收集文献中的原始信息,为写文章提供大量的参考。本文通过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文献,然后对这些文献资料加以深入阅读和理解,从而了解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路径。

然后再运用citespace软件的动态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将收集到的文献进行信息可视化研究,从而呈现出最低生活保障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问题。

最后在充分对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领域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过后,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解决该制度目前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孙嘉悦.论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J].贵州社会科学,2019(01):66-72.

[2]樊增增,邹薇.从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与贫困变化的量化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21(10):59-77.

[3]邹萃.社会保障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要制度保障[J].中国社会保障,2021(08):28-2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