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虽然学界对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仍未达成共识,但无论是哪种起源说观点,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以类型化为主要创作形态,众多各具特色的类型文学已形成类似于文学流派的固定模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平台为网络文学受众提供了寻找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机会,这些“抱团取暖”的虚拟社群,能够跨越地缘,在虚拟世界建立新的社群。
研究目的:不同于过去,新媒体时代下,更有利于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与读者依托新媒体平台形成虚拟社群,由于虚拟社群自身存在的一些特征,导致极化现象更容易出现。因此,本题拟从网络文学虚拟社群的分类出发,研究网络文学虚拟社群的极化现象,以及如何面对如今网络文学虚拟社区存在的乱象,为其未来发展规避风险。
研究意义: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网络文学虚拟社群的极化现象,以群体极化为核心,结合其中典型案例的极端言论或思想,指出网文虚拟社群中出现极端化的影响因素,针对目前网络文学虚拟社群存在的极化现象,从不同角度为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向。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本文试图在传播学视角下,聚焦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网络文学虚拟社群,研究其出现的一些极化现象,结合典型案例进行阐释说明,剖析虚拟社群极化现象的影响并反思其成因,就如今网文虚拟社群所处环境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
预期目标:研究中国网络文学虚拟社群极化现象,剖析背后的成因及发展规律,针对当下网络文学虚拟社群中所出现的极化现象造成的不良环境和面临的风险,提出相关建议。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手段。
1. 文献研究法
搜集并整理虚拟社群与极化现象等相关文献,利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文献资料,全面地了解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虚拟社群的发展状况,加深对虚拟社群中极化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剖析网络文学虚拟社群极化现象的成因,为后期撰写做好准备。
4. 参考文献
[1] 夏倩芳,原永涛.从群体极化到公众极化:极化研究的进路与转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06):5-32 126.
[2] 韦龙.重返对话: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化解路径研究[J].新闻大学,2021(10):30-43 118.
[3] 申金霞,万旭婷.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基于227事件的微博评论分析[J]. 现代传播,2021,43(8):55-61.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 10.15—2024.12.23 收集资料,确定选题2.2024.12.24— 2024.1.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2024.1.6——2024.2.24 完成开题报告,学生开学第一周提交定稿,经老师批改后上传系统。
4.2024.2.25——2024.3.10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5.2024.3.11——2024.4.21 完成论文初稿
6.2024.4.22——2024.5.12 完成论文修改稿
7.2024.5.13——2024.5.26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学生查重检测
8.2024.5.27——2024.6.2 评阅老师完成评阅
9.2024年6月初 学生准备答辩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